王夫之:明清鼎革間的鐵血哲思與遺民風骨
甲申之變后的血色殘陽里,三位哲人以筆墨重構(gòu)華夏魂魄。黃宗羲在甬上證人書院講學,顧炎武于雁門關(guān)外考辨金石,王夫之則在衡岳云霧中構(gòu)筑"道器相須"的哲學穹頂。當梨洲門生編纂《明史》時,當亭林《日知錄》風行士林時,船山正用湘楚方言批注《周易》,在"乾坤并建"的宇宙圖式里,埋下解構(gòu)君主專制的驚雷。
其"豪杰論"絕非書生空談——永歷四年,他星夜渡湘江投奔南明,親歷桂林血戰(zhàn);抗清失敗后,以"六經(jīng)責我開生面"自誓,將兵家謀略化作哲學鋒刃。觀其"儉勤慎"三字真訣:儉者非吝嗇,是裁汰禮教虛文;勤非役形,乃格物致知之恒;慎非畏葸,系存亡繼絕之思。這般淬火之言,恰與《噩夢》中"平天下者,均天下而已"的吶喊相映,鑄成刺破蒙昧的文明火炬。
反觀顧黃二公:亭林著《天下郡國利病書》,卻在昆山莊園暗置通漕密道;梨洲寫《明夷待訪錄》,卻遣子參與《明史》修纂。惟船山終生不用康熙年號,臨終自題墓石"明遺臣王某之墓",其《讀通鑒論》字字如刀:"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罷侯置守,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。"這般悖論式史觀,早為二百年后的變革埋下伏筆。
章回體深化: 【回目】王夫之血戰(zhàn)桂林衛(wèi) 顧炎武暗筑漕運渠
【詩曰】衡岳云深藏劍氣,昆山玉碎隱龍鱗。誰解石船山中客,夜夜挑燈寫周易。
話說永歷四年秋,桂林城頭矢石如雨。王夫之青衫仗劍,與瞿式耜共守文昌門。清軍紅衣大炮震天響,夫之揮毫在殘垣題壁:"存人道者,戰(zhàn)也!"忽見流矢貫其左臂,血染《周易外傳》手稿。正是這番鐵血淬煉,方有后來"豪杰生于氣,死于義"的泣血之論。欲知這位戰(zhàn)場上的書生如何成為思想界的戰(zhàn)神,且聽下回分解。